新劍郎──滘西洲神功戲 (一)

三月十七日是個特別的日子,我們有幸跟隨粵劇名伶新劍郎先生(行內人都叫他田哥),到西貢的滘西洲觀看一年一度的神功戲。千萬不要被「神功戲」這個名字嚇倒,其實這也不過是本土的傳統,是老百姓酬謝神恩的節慶活動之一。

田哥跟我們說,滘西本來只是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漁村,不過每年的洪聖[1]誕,村民都會大肆慶祝,就算現在很多村民都已遷到市區,甚至移民外地,每年的洪聖誕,他們總會扶老攜幼回到滘西賀誕。

我們五時多到達西貢碼頭會合田哥,準備坐專用的免費街渡到滘西。船準時六時啟航,同船的還有演出的樂師、龍虎舞師和其他去看戲的人。

粵劇的表演者,包括演員、樂師等,大多是自由身工作,有演出的時候才會「埋班」,所以每次的演出也會有不同的表演組合。但是滘西新群英劇團這個班底的主要成員,原來已經做了七年也沒變,真是難得!

在船上我們還跟一個去看戲的嬸嬸聊起上來,她雖然不是島上的居民,但是每年都必定前來捧場,甚至為了要看演出而向公司請大假!她說喜歡看滘西的神功戲,除了因為演出班底好,還因為島上的氣氛很舒服、村民也不計較。

我們發現田哥的手提袋中有一本釘裝書,就問他那是不是劇本。他說是,還立刻拿出來讓我們看。我們一打開劇本,不由得叫了一聲「嘩,字寫得這樣密,怎樣看?

田哥跟我們解釋,這是古老的泥印劇本[2],是用特別的墨把字寫在紙上,再印在泥板上,然後再用紙拓印出複本來的。但隨著新的印刷方法出現,這種泥印已經差不多失傳了。
半個小時後,田哥忽然指著前面說﹕「快到了,看到前面的戲棚嗎?」我走到船頭一看,見到岸上豎著大花牌
[3],旁邊有一個用竹材搭建的戲棚,外圍都掛滿了彩旗和花牌,雖然天色未暗,但已燈火通明,好不熱鬧。

到了岸上,更是目不暇給。整條小街上,每戶人家的門前都豎立著一個個五光十色的花炮。田哥說花炮代表好兆頭,每年村民都會在正誕那天抽花炮,抽到之後就會放在家中保平安,留待下一年再拿出來抽。

不過我也覺得奇怪,明明這些東西就是一個個塔的形狀,為何會叫做「炮」呢?後來才知道,原來花炮原本不是抽籤得來,而是要「搶」回來的。以前主持神功儀式的人會把一塊小竹片用橡膠彈上半空,就像「發炮」一樣,搶得竹片的人,便可以把「炮身」(即一尊神像)迎回家中,後來因為安全理由才改用抽籤的方法來分配花炮[4]。現在我們看見的塔狀花炮,其實是裝飾,重要的原來是中間放著的神像呢!


滘西整個小村落給人一個親切溫馨的感覺,剛上岸就已經聽到不少噓寒問暖、村民打招呼的聲音;戲棚前的空地,又有不少小攤檔,售賣不同形式的節慶用品(例如風車和小吃),也有村民擺賣甚有漁村特色的自家海味。

戲棚的位置就在碼頭的旁邊,舞台是對著洪聖廟,因為神功戲就是做給神看的,又怎可以不讓洪聖爺欣賞呢!

原來滘西的洪聖廟大有來頭,是香港的法定古蹟,估計已經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。廟宇不僅是百多年來漁民祈福求平安的地方,更有著團結地方社群的社會功能,就如每年一度的洪聖誕。在2000年,古廟曾經進行修復工程,以保護建築及其中的文物,這項工程還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「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傑出項目獎」呢!



[1]洪聖是唐代的廣利刺史,本名洪熙。相傳他熟悉天文地理、觀測天氣,為漁民商旅減低出海風險,因此被後世尊為海神「洪聖爺」,並為他興建廟宇。

[2]上世紀三十年代,戲班演出頻繁,對劇本需求和流通大增,當時要複印一份劇本給不同演員,便採用簡單原始的塘泥印刷。方法是用毛筆抄寫的原稿鋪在塘泥上,將文字刮到塘泥上,再在上面鋪紙,把字拓印在紙上。這種方法簡單卻花時間,平均一個劇本四十頁,每次印十五份,要一至三天工夫。泥印劇本盛行於三十至七十年代,逐漸被油印及影印所取代。

[3]演出神功戲時,主會、親友及觀眾常送花牌給值理會、班方及演員。花牌多掛於戲棚內外,用以祝賀演出成功。在戲院演出時,致送花牌的風氣亦盛。(資料來源﹕粵劇合士上)

[4]資料來源﹕粵劇合士上


新劍郎──滘西洲神功戲 (二)


我們跟著田哥到後台準備更衣化妝,現代的劇院後台我還去得多,但到傳統的戲棚後台,我還是第一次呢!我們從衣邊[1]進後台,走過又長又窄的走廊,走廊兩邊分別是老倌的私人化妝間和衣箱。主要演員都有自己的空間,即是箱位,用布遮隔著,田哥的箱位在走廊的盡頭,也就是在雜邊。不過因為田哥要先更衣,那我們就先到外邊去吃晚飯。原來吃飯的地方也是用竹棚搭建的,就在小街一旁,廚師就在岸邊炒菜,從遠處走過去已嗅到陣陣香氣,還未吃就已經覺得美味了。




我們吃過飯後回到戲棚的後台,田哥已化好了妝,正和提場[2]全哥討論稍後的演出安排。他們言談間說起笑來,說有人覺得這幾天的演出都很「文」,不夠武場,於是全哥說不如來一個「武俠紫釵記」,安排李益跟黃衫客打起上來!哈哈,他們就連說笑也是圍繞著演出,真有趣!

七時二十分左右,距離演出還有十分鐘,田哥開始裝身,即是穿戲服。因為那天是第一天的演出,所以會先演出例戲[3]《六國大封相》,所以田哥的第一套戲服就是「大扣」(讀音「大靠」),是元帥穿的衣服。

原來粵劇的服裝是很講究的,而且穿戴也有一定的程序,難怪每個演員也要有一位專人幫忙穿戴和整理服裝了。這些專人,戲行人叫他們「衣箱」。大老倌都會有一個私人的「衣箱」,就好像私人秘書一樣,他到哪裡演出,這個「衣箱」就會跟到哪裡;其他較次要的演員就通常會共用「衣箱」。

裝好了身,還未到正式出場的時候,田哥就爭取時間看劇本。而其他演員也整裝待發,後台的走廊頓時熱鬧起來,本來都在箱位裝身的演員都走出來,各有各忙。有的人忙著看提場紙,看看自己要在哪幾幕出場;有的人到雜箱取道具;有的人互相幫忙整理戲服;有的人到「師傅位」上香……

這裡要解釋一下,提場紙(提綱)其實就是寫了演員出場次序的場次表,上面還寫了每一場有甚麼道具等等,所有人就是依據這張紙上寫的來做事。所以放提場紙的提綱位就經常堆滿人,爭相查看,以免演出有所錯漏。


「師傅位」即是供奉「戲神」的地方,南方的戲班有好幾位戲神,例如華光先師、田竇二師和張騫師傅等。而這一班供奉的就是田、竇二師。



用來放「師傅」神位的箱叫做「師傅箱」或者「神箱」,是很神聖的,所以女性千萬不能坐在這些箱上,工作人員特別在箱上寫上了「女士不准坐」的告示(雖然寫錯了字…)

到了快開場的時候,提場全哥在後台忙得不可開交,在走廊提醒演員們準備出場。「仲有一分鐘,賀壽企位!」一分鐘後,準時七時半,只聽見噼噼啪啪的炮竹聲,鑼鼓聱繼而響起,要開場了!

我們站在虎度門一旁看著演員們進進出出,就在田哥「等場」(在台邊準備出場)的時候,我忽然有一個小發現!

這是我第一次在這麼近距離看見「大扣」,我發現好幾個演員的「大扣」,在肩膀位置都縫上了一隻布老虎,我想這大概是因為老虎代表了勇猛,所以就會縫在元帥的衣服上。不過這隻老虎的樣子好像在笑一樣,而且眼睛大大的,我說牠是可愛多於勇猛!

我們站在虎度門看戲,跟平時在觀眾席看戲很不一樣。

我們站得非常接近樂隊,那些鑼鼓其實真的有點吵耳。可能是不太習慣吧!所以只消一會就已覺得耳朵嗡嗡作響。下次還是不要站得太近 :p

趁演員們在外邊演出的時候,我們趁機跟田哥的衣箱師傅聊天。我問他熨衣服的箱上夾著那張紙寫的是甚麼,原來那是寫了每場戲分別要預備甚麼戲服,那麼就不會弄錯了。

我知道粵劇的戲服都是演員們自備的,而且十分昂貴,那麼究竟要怎樣保養呢?要拿去乾洗嗎?叔叔說戲服洗了就會變形褪色,所以是從來都不會洗的。這真把我嚇了一跳!天哪,演員每次演出都汗流浹背,不洗的話不就很髒了嗎?叔叔拿著手中的戲服問我「這件你覺得它髒嗎?已穿了十幾年了。」看起來其實又真的不覺已經這麼舊,而且水袖還是雪白的。「演員的戲服下面都會先穿長袖的內衣和長褲「打底」,所以戲服就不會容易弄污了。」叔叔繼續說。

他告訴我們,最外一層的戲服例如海青和扣等,穿完只會晾出來吹吹風,然後就可以熨平放回衣箱裡。因為真正穿上的時間其實很短,所以可以穿很多年也不覺殘舊。





[1]粵劇後台分為衣邊和雜邊,台左是衣邊,主要放置衣箱;雜邊在台右,用來放道具靶子。

[2]提場是後台工作人員的中心人物,負責在演出前分派劇本。他要根據劇本寫一張「提綱」,其中列明每場戲的布景、道具、演員扮演的人物、出場次序及演員上場的鑼鼓點;並須經常奔走於後台,提醒各演員穿著戲服及出場。(資料來源﹕粵劇合士上)

[3]每台戲例必上演的經常儀式及劇目。「神功戲」演出的例戲包括《碧天賀壽》、《六國封相》、《八仙賀壽》、《跳加官》、《天姬送子》、《封台加官》及《破台》(即《祭白虎》)等。(資料來源﹕粵劇合士上)




新劍郎──滘西洲神功戲 (三)

聊著聊著,忽然聽見台下掌聲如雷,原來已過了一個小時,不經不覺例戲已經演完了。一眾演員回到後台,換戲服穿戴,準備演出正本戲《龍樓鳳閣霸金階》[1]。我站在田哥的箱位外面,只見大小演員、工作人員都走到每一個大老倌的箱位前,向他們說聲「辛苦晒喇,田哥」、「燕姐,辛苦了」,然後又再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。我想這應該是戲行的規矩,也是對前輩尊重的表現。

中場休息的時候,我在舞台的旁邊看著幕前幕後的兩個景象,真是有趣極了。

幕前的觀眾都在等待著「正戲」的演出,或者聊起天上來。幕後就可熱鬧了,工作人員忙於換布幕,演員們穿著「內衣」在台上走來走去,提場拿著「咪高峰」在介紹明天的劇目,鑼鼓師傅們在吃零食喝啤酒,真是各自各精彩。

十五分鐘後,鑼鼓又再響起,演出又要開始了。在後台看戲,除了感覺不一樣之外,還可以看到很多平時不會發現的趣事。例如那天演出的時候曾經出了幾次亂子,第一次是在虎度門口,一位花旦急步走過來,緊張地問「我壺毒酒呢?我個妹仔呢?」原來負責為她在台上遞酒的演員「連人帶酒」不見了,沒有在臨出場前在台側「等場」。幸好提場全哥趕快跑到後台另一邊的化妝間,把那個演員「傳召」過來,所以她最後也沒有失場。

另一件「蝦碌」事件就是在演出期間,有一位演員在台上忘記了台詞,引起觀眾哄堂大笑。那個演員應該是這次演出中年紀最小的,只有十七歲,他在忘了台詞後回到後台,立刻表現出很沮喪的樣子,其他人連忙安慰他或者拍拍他的肩膀,著他不用太介懷。後來田哥告訴我們,那個男孩子忘了的那段台詞其實是很難唸的「沖頭白欖」,又急又要跟著拍子,以往演出這個戲,也有不少演員因為唸不出這句台詞而「燒炮仗」[2],因此這次男孩子出錯了,大家都沒有太怪責他。

本灣居民專用座位

坐在大石上看戲,別有一番風味

小朋友也看戲

又有一次,田哥在出場前,在「師傅位」旁的地上發現了一張信用卡,於是大家就四處查問那是誰的。問了好幾個人,原來是其中一位演員的衣服口袋穿了個洞,於是裡面的東西連同信用卡也都跌出來了。我想幸好他的東西都跌在後台,假如在台上跌出來的話,也就鬧出大笑話了,哪有古人會用信用卡的呢!

不得不提的還有一點,就是粵劇的後台看似很混亂,但其實是亂中有序。我看見放道具的箱子裡面好像亂七八糟,有時候酒壺會跟字畫放在一起、放令牌的地方又忽然會出現一罐噴漆(當然是用來修理道具用的),但原來所有道具都有一定擺放的位置。每個演員用完了,都會把它們歸還原位,下一個人要用的時候,就不用周圍去找了。

演出完了的時候,已經是深夜十二時半了!很多觀眾不等演員謝幕,就急不及待離開戲棚,趕著到碼頭乘船回西貢,可能他們都趕著早點回去休息,養好精神第二天再來看戲呢!

[1] 《龍樓鳳閣霸金階》劇情大要﹕三國紛爭,劉侯被衛國所滅,劉侯轉戰沙場,失去下落。劉侯妻子甄鳳翅與兄光義避世坊間,賣酒為活,後被衛文帝曹紀立為妃子,十分寵愛,王妃霍金嬌見狀大為不悅,豈料劉侯尚在人間,於是用計將劉侯與鳳翅害死。鳳翅留下一子一女,文帝不欲再提往事,將幼子交光義帶往民間撫養,幼女則留在宮中,交由金嬌看管。及後,長女劉娥與幼弟曹俊見面,劉娥對幼弟十分痛惜,但不能表露行藏,免生禍變。但曹俊卻與父王曹紀發生衝突,父子成仇,曹俊欲起兵叛變,曹紀則欲賜死曹俊,劉娥見狀,立想良謀,化解仇怨。新劍郎於此劇飾衛文帝曹紀。

[2] 「燒炮仗」是戲行的術語,即是被解僱的意思。